【报告原声】专业配资杠杆炒股
“深化前沿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攻关,重点发展量子通信、新型储能、类脑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出台数字经济支持政策,培育一批数字产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RISC-V开源芯片、数据标注、信创、XR电影、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等数字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
【我在现场】
代表委员谋划“智”造未来蓝图
从在春晚上转手绢扭秧歌的机器人,到手术室里精准操作的AI医生;从农田里监测作物生长的智能设备,到课堂上个性化辅导的AI教师,人工智能正以惊人的速度融入千行百业,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市两会期间,人工智能毫无悬念地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围绕这一引领未来的前沿技术,代表委员各抒己见,从产业赋能、人才培养、安全保障等多个维度建言献策,共同探讨如何让 AI 技术在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深度应用。在这场科技与未来的对话中,一幅AI驱动的智慧城市画卷正徐徐展开。
加速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展开剩余88%谁能把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经济发展机遇,谁就把准了时代脉搏。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AI技术正加速突破并深入融入千行百业,赋能产业提质增效。”市政协委员肖红亮建议,加强跨区域、跨领域合作交流,推动AI产业创新发展。一方面,加强区域间的产业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人才共育,共同打造AI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推动AI产业跨领域合作,促进不同领域的技术融合,形成新的技术突破,推进AI 技术与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的结合,促进人才培养和交流,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来自西安工业投资集团的市人大代表任矿表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实践,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目前,正在筹划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并借此机会打造工业智能产业,培育新产业增长极。
市政协委员苏斌认为,加快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是西安市加速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关键举措。通过构建大规模、高质量的数据集,能够有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医疗、教育、金融、文旅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助力西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
AI赋能民生与社会治理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百姓美好生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市政协委员郝剑建议,大力发展智慧医疗、远程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这样既能让患者就医更加便捷,也能提高医生的诊疗效率和准确性,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市政协委员穆兰将目光投向交通领域,建议加大AI交通的应用,更好地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她建议西安市建立智能交通信号灯系统,通过AI数据分析和预测能力,根据实时交通流量动态调整信号灯时长,提高道路通行效率。AI系统可实时监测交通违规行为,及时通知交管部门并警示驾驶员。此外,建设全市统一智能停车平台,利用AI技术整合车位信息,实现车位实时查询、预订,运用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停车场无人值守收费,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市政协委员闫松林建议,打造数字化文旅消费场景,在文旅产品供给方面,扩展全息、VR、AR、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城市空间、城市综合体、体育场馆、景区街区等文旅场景的应用,打造沉浸式博物馆、沉浸式艺术展、沉浸式主题公园、沉浸式演艺、沉浸式文旅小镇、沉浸式体育馆、动漫产业等多元业态,丰富文旅产品的展示形态。
筑牢人工智能安全根基
人工智能在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其产生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对于如何用好这把“双刃剑”,代表委员也积极建言,为人工智能健康安全发展贡献智慧。
市政协委员田建军建议,成立西安市人工智能安全研究中心,参与通用人工智能全产业链条安全标准的制定,实现算法导向正确、公平公正、公开透明、自主可控,责任落实。同时,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开设人工智能安全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专业人才,普及人工智能安全常识,加强网络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等,在AI安全治理的赛道上快速布局,实现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的动态平衡。
“我们要坚守安全底线,织密信息安全防护网。”市政协委员何彦武表示,数据安全是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注重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营造健康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各关键信息行业部门按照法律法规,细化完善数据安全制度;鼓励行业协会充分利用自身平台优势,积极参与数据安全管理,建立数据流通和交易负面清单、健全数据管理社会监督体系,构建数据安全协同治理、全链条管理机制,为人工智能安全发展保驾护航。
打通“人才关” 为人工智能发展蓄势
如何让人工智能更好赋能发展,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在不少代表委员眼中,打通“人才关”成为破题的关键路径。
“创新拔尖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市人大代表黄凌建议创新课程设置,一方面强化学科融合,将前沿科技融入学科教学,让学生接触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如AI编程、3D打印、机器人、物联网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技创新技能。同时,构建教育生态,升级教师研训体系,培育兼具学科深度与创新教育能力的“双师型”队伍;推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使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技术成为创新教育的“增强元件”。
“人工智能正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教师是推动智能教育实施的关键要素。”在田建军看来,教师需要具备人工智能素养,才能将其有效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市政协委员肖红亮建议,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跨区域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布局“AI+专业”人才培养,开展课程研发、教材编制、师资培训、技能认证等工作,探索建立人才培养标准体系。鼓励引导企业推广AI应用知识、提供技能培训,提升员工技能素养与应用能力。强化人才服务保障,吸引和培养AI领域的专业人才,优化人才结构,为长远发展储备智力资源,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打造坚实的人才基石。
【落地有声】
打造更多“提名叫响”的科技企业
我市将实施“人工智能+”工程
人工智能产业是我市五大新兴产业之一,经过几年发展,逐渐形成了以高新区为核心,西咸新区、经开区、航天基地、雁塔区为主要承载的“一核四区”发展格局。
数据显示,2024 年全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关联企业已突破1000 家,其中规上人工智能企业达 232 家,规上大数据企业有 204 家。拥有“智能感知与计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1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及36个省部级平台,建成国家超级计算西安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清华大学AMiner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城市500强榜单中,西安排名全球第 23 位,国内城市第 7 位。
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下一步我市将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西安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迈向新的高度,持续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聚焦重点,推进核心领域做大做强。抢抓人工智能向各行业加速渗透的重大机遇,实施“人工智能+”工程,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创新应用为牵引,开展数据技术创新和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
●搭建平台,加快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发挥政府科技创新“有力合伙人”作用,加速基础研究平台、产业创新平台、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其凝练课题方向,实施有组织科研。
●培育企业,打造本土科技企业集群。支持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企业与本地制造业、服务业企业,围绕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需求,开展互动合作,培育一批技术成熟度高、区域根植深、业务成长性好,能够“提名叫响”的本土企业。
●强化协作,营造良好产业创新生态。引入国内外头部企业技术开放平台、开源社区等,推动研发总部类企业打开产业生态,与本土企业协同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平台、技术、人才、场景等方面分类分级施策,营造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发展良好生态。
【场外连线】
西安雁塔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中心:
数智引擎驱动产业新未来
电子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复杂的算法模型与数据流、算力机房内一排排黑色机柜发出低沉而持续的嗡嗡声,仿佛在诉说着智能时代的奋进乐章……市两会前夕,记者探访了西安雁塔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中心,作为西北首个国家级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这里正以澎湃动力推动区域人工智能产业迈向新高度。
“自中心运营以来,算力设备几乎一刻不停歇,从早到晚都在为各方提供支持。”西安雁塔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总投资23亿元,占地32.17亩,5万平方米的空间里,500P的AI算力与8P的HPC算力已然就绪。这强大的算力体系,就像是给产业发展装上了超级引擎。自运营起,已向20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敞开大门”,目前算力使用率稳定在 90%。
在科技展厅,巨大电子屏幕上展示着AI技术在各领域的创新应用。目前,中心围绕“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构建起四大核心平台:公共算力服务平台服务高端制造、集成电路等产业智能化转型;应用创新孵化平台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智慧交通等领域示范项目落地;产业聚合平台链接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构建集约化发展生态;科技创新平台协同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开展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
“今年2月,DeepSeek系列新模型上线,效果非常显著。我们收到了数十家企业单位和高校的申请,他们都想用我们的模型和 API 接口打造特色行业大模型应用。”中心技术负责人介绍。专注工业AI大模型创新的西安圣瞳科技,便是受益企业之一。圣瞳科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我们做工业大模型而言,训练时才调用算力,若企业自行部署,成本过于高昂,而借助创新发展中心的算力实现了灵活租用,极大地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截至目前,中心已孵化近300个AI解决方案,覆盖遥感、制造、医疗等诸多行业。
在农业领域,助力精准种植,提高农作物产量;在金融领域,提升风险评估水平,保障金融安全;中心还与多所高校、企业合作成立实验室,推动产业融合。未来,西安雁塔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中心将继续深耕,全力打造西部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样板,为产业发展持续赋能。
(本组稿件由记者 文艳 采写)专业配资杠杆炒股
发布于: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