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至13日是第二个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宣传周融资炒股的利息,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消除血吸虫病危害,守护人民健康”。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是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中的乙类传染病,我国流行的是由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的日本血吸虫病,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份。血吸虫病患者如不能及时治疗,发展到晚期,肝脏等器官会受损,出现肝脾肿大、腹水等症状,人的外貌会变得骨瘦如柴、肚大如鼓,因此民间也称之为“大肚子病”。
感染途径
血吸虫顺利寄生到人和动物体内,离不开中间宿主钉螺。或许你会觉得钉螺并不常见,其实它可能就潜伏在某处水沟、稻田或芦苇滩。
在血吸虫的七个发育阶段(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成虫)中,尾蚴是可以感染人体的阶段,它由虫卵孵化成毛蚴后钻入钉螺发育而成,钉螺释放大量尾蚴到水中,使含有尾蚴的水体成为疫水。人如果接触疫水,尾蚴就会迅速从皮肤钻入体内导致感染。所以, 避免接触有钉螺存在的可疑水体,是预防血吸虫病的关键之一。
展开剩余61%人感染血吸虫后的主要症状为皮疹、发热、咳嗽或伴有腹胀、腹泻、脓血便等,前期和感冒症状十分相似,很容易漏诊或误诊。病情严重或发展到晚期可导致肝脏损伤、肝脾肿大和腹水等。
中间宿主
作为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钉螺有哪些特点?
温湿栖所:钉螺可水陆两栖,常存在于水温15℃~25℃、pH6.8~7.8的缓流河岸、芦苇滩及稻田沟渠。
滩渠匿形:藏身于湿泥杂草间。
春秋高产:钉螺为雌雄异体卵生,全年均可交配,以春、秋季为高峰期,从11月至次年7月均可产卵,尤以3月至5月产卵最为集中。钉螺的卵在适宜的温度(16℃~23℃)下,于潮湿泥土中孵化,幼体在食物充足、气温适宜的情况下,仅需两个月即可发育成熟。
外形“迷你”:钉螺的长度一般不超过1厘米,宽度不超过4毫米,外壳有螺旋6~9圈,围绕壳轴从左到右扭转,壳面可有纵行隆起的肋,称为纵肋,但我国山区的钉螺一般无纵肋。
防护知识
远离可疑水域:避免接触疫水,不在河滩、稻田、芦苇丛等可能有钉螺孳生的区域及水体中活动。
鼓励识螺报螺:若发现钉螺或可疑螺类,可拍照记录位置,联系当地疾控机构或血吸虫病防治机构进行处理。
接触时做好防护:若需下水(如农田劳作),穿防水胶鞋、戴手套,减少皮肤暴露。
出现症状及时就医:急性血吸虫病的潜伏期一般为40天左右,接触疫水或可疑水体后,若出现皮疹、不明原因发热、腹泻等症状,应主动到当地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告知接触史并进行检查。
如果人体反复接触疫水或少量多次感染血吸虫尾蚴,可能导致慢性血吸虫病,症状相对急性感染较轻或无症状。急性感染未及时治愈,也可演变为慢性血吸虫病。若久未痊愈,经过2~10年的发展,可演变为晚期血吸虫病,出现纤维化门脉高压综合征等。因此,如确诊感染,务必要遵医嘱规范治疗。
(文中图片来源于转载文章,非商业用途,仅用作公益科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国家疾控局融资炒股的利息
发布于:北京市